2010年6月29日星期二

MTB TEAM, WE MADE IT!!! – SCB KL MARATHON 5KM RUN –


MTB has sent a team of six (6) “volunteers” or “representatives” to participate the SCB KL Marathon and they made it……….

Recalling the day when the news cascaded to us, Kah Yin invited us to join the race which we “stupid” enough to register ourselves. Since that day, we tried to manage our time and determination for simple exercise with the intent to complete the race. Most of us have some interesting story while preparing for the run, Ken has his body ache story, Cecilia has her medical leave story while Kah Yin has her treadmill story.

Though it’s only 5km for us, it is nonetheless a very tough run for us especially we have Cecilia who kept on telling us she has never run in her life, yet she made it and came back in 46 minutes, she has potential in running, believe that she could do better if she continues running. We also have Kah Yin whose legs could cramp easily even going for shopping but she did finish the run less than 50 minutes without any injury or cramp in her legs. Our new colleagues, Jaja, a former athlete with a pair of long legs completed the race within 45 minutes and Feera slowly walked towards the finishing line in 55 minutes. Not to forget the thorn amongst the roses, Ken, who has potential to be the Santa Claus in this coming Christmas finished the run by clocking 43 minutes.

Yes, we started it well and ended it well too, at least we completed the run! A great applause to our great achievement, well done, MTB team! Bravo………..

2010年6月23日星期三

回应钟老师的呼吁(篇二) ~ 锦雯的孤训、苦训篇 ~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这是锦雯第一天从跑步机走下来的身体状况. 不是说笑的, 是真的呀…第一天的训练只不过是跑了2.5公里, 也耗上了二十四分钟多, 而且还是扶着跑步机的手把跑, 深怕人的速度追不上跑步机的速度, 一不小心从跑步机滑了下来, 最糟糕的还是一开始跑肚子就痛了, 那种狼狈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 真的, 距离当年在Tun Fuad Garden的2.2公里九分钟可差得远了, 是不是差得有些离谱, 你看了是不是也偷偷暗笑, 这就是锦雯现今的体能, 任谁也跑得比锦雯快, 任谁的体能也比锦雯的好, 好像有些悲啊…这就是“运动员”的体能?! 叹…

虽然满天星斗, 但锦雯仍然坚持要做一些简单的体能锻练. 当时的她凭着一些模糊的记忆, 忆起一九八九年在銮中的全国独中运动会女乙四乘四百米接力赛决赛的那情景, 当时的她也是跑得满天星斗, 过程是如何她一点也不知, 只知要坚持到底, 不可倒下, 一倒就功亏一篑. 就是这模糊的情景让她多坚持三十分钟的简单体能锻炼. 是的, 她如今有的只是这些往事, 模糊不清的奋斗记忆, 萦绕在耳边的教练“喊叫声”及队友们的“打气声”来伴她、鼓励她完成第一天的练习.

接下来的第二天练习是简单的gym workout, 真的不容易啊, 手脚都无法举较重的铁块, 只不过能抬手部十公斤及脚部三十公斤的重量罢了. 她实在很怀疑当年的她是否可真的抬起手部五、六十公斤, 脚部八、九十公斤甚至half squad两百多公斤的重量. 这一点锦雯可真的要向钟老师求证, 当年的她是否真的有能力抬那么重. 没理由差那么远吧!? 真悬咧!!!

此时, 大家也许觉得有些奇怪, 怎么没听到锦雯的痛声四起, 第二天, 还好, 不怎么痛, 而且那份痛楚还是意料之中, 甚至还是比意料中的来得轻, 还忍得住…

来到第三天, 锦雯实在很不想练, 因为感觉上身体的机件好像已松开, 有的快要散开了, 有的已快掉落了. 锦雯开始无法控制她那快散开的身躯, 感觉上那身体不属于她的, 多可悲呀! 面对这样的“窘境”是否应该继续“撑”下去, 说“撑”一点也不夸; 要撑下去, 也需很大的努力, 很多的斗志, 很高昂的意志力, 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要克服这难关一点也不容易. 她告诉自己若过不了这一关, 还能参加什么马拉松赛, 宿将赛... 她再告诉自己, 如不撑下去, 这月底的马拉松赛要不就无法完成, 要不就被扛着出去, 怎么能活着回来呢?

好吧, 就放开一切, 豁出去…看着摆在眼前的跑步机, 很想退缩, 很想转身就走,但输不起的心态不晓得何时萌起, 告诉着锦雯必须将这跑步机打败, 将那退缩的心态打散, 将那散散欲脱的身躯重新安装起来, 就这样再次站上跑步机上, 再次 “出发”了!

站在那跑步机上一个人在跑, 泪水在眼眶里打滚, 当时锦雯一直告诉自己必须要坚持下去, 不可放弃犹如八九年的四乘四百米没有放弃一样, 心中一直在呼喊“不够, 还要”. 就在这第三天, 她跑完了她挂鞋十七年来首个5公里, 心中的那份喜悦比当年拿奖牌、破记录来得更大!!!

来到第二周, 锦雯也跑了三个5公里, 两个快速的2.5公里及两次的简单体能锻炼; 练习也开始慢慢的上了轨道, 比预期中来得更坚强, 昔日的斗志、毅力、耐力、意志力好像也开始回来了, 此时要战的对象、目标不再是他人、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最佳运动员的荣衔或是留名在记录榜上, 而是与自己竞争, 为自己的健康作战.

现在也进入第三周, 仍然继续坚持的一周跑三个5公里, 一个3公里, 一个2.5公里及两次的简单gym workout. 5公里的时间由第一周的50多分钟一直进步至35分钟. 虽然这成绩是在跑步机上取得, 锦雯也深知她已不复当年勇, 也许也不可能恢复当年的高峰状况了, 但, 每一次的进步却是让她雀悦不已, 很容易、很简单的满足. 她的满足不是每一次的进步, 而是寻回那份丧失已久的坚持、毅力、耐力及斗志.

对的, 就是那一份的坚持、毅力、耐力及斗志, 叫锦雯连续三周都天天练, 无论夜色多深, 她都会按着计划去训练. 说来也奇怪, 起初还以为练两三天就会放弃或是无法一周完成五次的练习, 但万万没想到来到第三周锦雯还是如期的“完成任务” – 一周五次的练习. 虽然在许多人眼里只不过是区区的5公里, 要完成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为何将之说得这么艰难. 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 但若换个角度看, 站在一位已挂鞋十七年的老运动员的立场, 话可不是这样说了, 那部机器已老化了, 它的每一个机件也开始退化了, 跑的每一步都是“步步为营”的哦, 更何况是5公里, 这简直就是一项艰巨无比的挑战, 但却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哦! 是的, 许多时候, 我们以为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事务的缠身等的挑战、障碍阻挡我们的前路, 有时还是寸步难行, 其实不然, 只要你有心要做, 肯做、持之以恒的去做, 无论如何都会“杀出一条血路”来的, 毕竟皇天是不负苦心人的.

在过去的三周练习里, 锦雯心里可是百感交集, 五味杂陈全都涌上心头… 可知道为何在第三天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滚? 当时她觉得她好孤单、好落寂、好无助、好无奈、好可怜…试想象一个这样的画面, 孤独一人站在那跑步机上, 自个儿的在跑、在跑, 没有磋切的同伴, 这种感受也许只有曾是运动员的你才深深体会, 毕竟过去的训练、比赛都是团队的, 这一回没有了合作无间的战友们, 独自一人在跑, 怎么可能不孤独呢? 也曾经萌起放弃的念头, 也曾问自己为何有轻轻松松的日子不要而这样“犯贱”的自讨苦吃、亦曾问难道以前练得不够, 现在再续前训…猜想这些困扰也是许多前运动员的困扰. 被孤独、放弃、犯贱、不争气、合作不来的身躯等负面因素影响的当儿, 也有一些正面的因素如来自大家连续不断的打气、鼓励、支持, 一直都在进步的成绩, 练习过程中的一些人生的领悟等将锦雯振作起来, 也就是因为如此让她有勇气、动力及耐力坚持不懈的练下去.

且让锦雯在此与你分享她过去三周的一些小认识, 其实在那内心的深处仍隐藏着那份起初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当年的那份坚持, 只要拿出那丁点的勇气去开始, 一切就会自然而然的由此开始并持续, 开始做了, 就会很自律的每天抽出时间去运动, 甚至会觉得若是少运动一天, 全身还会不自在. 更奇妙的是生活上的烦恼在跑步机上也一跑而抛之脑后, 工作上的压力也随着健身的铁块一举而居之身外, 有时整组人在会议室绞尽脑汁也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居然在健身房内的跑步机上想到了, 一些日月思考都无法理解的道理居然在运动的时间领悟了. 这是因为此回不再是为了比赛、奖牌、记录而去运动、练习, 而是为了强身健体而运动, 在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这些意外的收获, 可真得很赚咧! 一旦踏出第一步, 每一天就会很期待傍晚的来临并享受运动的过程. 它, 也会成为你日常作息的动力、目标、方向, 这都是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想必这也是南非世界杯的袋鼠军团中的一球员, 邱维尔, 求生的动力吧! 这位前利物浦球员被诊断患有绝症, 最多只能活到二零一二年, 为了多活几年命医生劝他最好放弃踢足球, 但他仍然抱病上场. 也许人们会笑他蠢、笑他痴,为了踢足球连命也不要, 但人们却不知足球、运动就是他多活几年命的良药, 只有运动才能让这根风中之烛继续燃烧下去. 相信这就是运动的魅力及益处吧!

这些都是锦雯过去三周的孤训、苦训中的领悟、体会, 无论怎样的叙说、阐明, 那还只不过是锦雯的领悟、体会, 也许你很难进入其状况深感其受. 但当你做了,你不止明白, 甚至有时候, 你又有不一样的领悟、体会可以与大家分享、共勉.

锦雯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战友们与她一同跑, 一同作战, 互相鼓励, 互相支持; 跑的、战的、鼓励的、支持的不只是运动场的赛事而是人生的马拉松赛. 若果她有勇气重新穿上那封尘已久的运动鞋在跑步机上跑了一个又一个的5公里, 为何样样比锦雯强的你不能呢?



毕于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三日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二零一零年田径宿将赛记(篇二): 再见前辈兼昔日战友 ~永不退下的撑杆跳前国手及东运冠军ALLIUDIN JUMAAT~
















在Stadium Larkin见到那已不见十多年的战友时, 除了脸孔有少许的岁月的痕迹之外, 他还是那么的英姿翩翩, 依然是那么的健谈, 还是那么的无架子的教导鼓励晚辈, 我一点也不感陌生的田径老大, Alliudin Jumaat.

屈指一算, 我已从竞场上退下十六年了(留些面子给我, 不要去推算我的年龄; 其实我出道的日子颇幼嘛! 死要脸!!!), 但在我印象中Alliudin好似从未退下, 依然在这竞场上继续的参赛, 挖掘培训后起之秀. 今日再见他在竞场上又跑又跳, 丝毫不像五十五岁的“老家伙”, 甚至年轻小伙子也不是他的对手呀! 看看他一些比赛的照片, 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得不甘拜下风!

当今国家的运动水平大幅度下跌, 先不谈体能素质, 就连运动员应有的基本条件如体育精神, 高昂的斗志, 严格的纪律等都没法在现在的运动员身上找到; 若这些基本条件都无, 哪来资格谈优异的战绩, 一般上能够站在同一竞场上较量的话, 大家都是势均力敌, 不相上下的对手, 但在关键性时刻却是体育精神, 高昂的斗志等基本条件决定胜败的因素. 难道不是吗? 举个例子, 为何大马汤杯球员在主场会败得落花流水, 残不忍睹, 我们的球员真的技不如人吗, 就连东洋军都无法击退吗? 若果是如此, 大马体总, 羽总可要认真的检讨我们的训练方法, 教练的素质, 遴选球员的体制, 球员的素质等各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许是大马体总, 羽总应正视的问题, 但我想当务之急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纪律的棘手的问题更是要趁早解决的问题呀! 我们不想再看见垂头丧气, 越战越懦的运动员, 更不想再看见输球还要与观众争扯起冲突的运动员. 我们要见到的运动员是有着高水平心理素质, 遵守纪律, 越战越勇, 从不放弃的运动员, 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

话又说回来, 反观今日步入中年的Alliudin仍然活跃体坛, 超越年龄界限继续在运动场上奔驰跳跃. 看见之时, 心中有说不明, 说不清及莫名其妙的激动. 他,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值得赞扬, 学习, 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运动员, 也是体总, 田总应该多多珍惜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元老.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 严守纪律, 斗志昂扬及刻苦的训练, 想必Alliudin也不能由青年走进中年甚至老年仍然在这竞场上参赛. 当今大马就是少了这类型的运动员也是有关当局当今应该物色培养的一类型运动员. 我感叹, 当年当Alliudin这位元老由国家队退下之后, 他所留下的“空缺”没有后起之秀可扛起这大樑, 继续在撑杆跳这项目如Alliudin那样的称王称霸; 看着这“凄凉”的光景, 实在很令人伤感且失望! 要知道是他的体育精神, 高昂的斗志, 刻苦的训练及严格的纪律带领着他的运动生涯由青年步入中年, 甚至老年仍不退下, 有着这样的人才, 感叹有关当局为何不好好珍惜善用之!

难能可贵的是, 临别前, 这位前辈还不忘鼓励我等人再次的归队, 重返阔别多时的体坛, 但却要用另一种心态去应战参赛, 他分享说, “志在参赛及保持健康的身体, 胜负乃其次毕竟在宿将的阶段我们进步的幅度空间不大, 要带着维持状态的心态去参赛, 这样我们继续运动的动力才能持续”; “他亦勉励说, “不要担心被人笑你老了还似年轻小伙子一样的在跑道上奔驰, 不知量力; 要记得人老心不老, 况且运动不只是给年轻人参加的而是没有年龄界限的.” 谢谢你的分享及鼓励, Alliudin!

Alliudin对运动的热衷, 永不退下的体育精神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他确实在这体坛上竖立下一个好榜样, 值得后人去学习!

二零一零年田径宿将赛记(篇一): 不老的神话? 不老的事实! ~ 钟永强师的复出 ~










































阔别体坛多时, 当我再次踏进跑道时, 那种感觉实在好熟悉, 好亲切, 毕竟此”地”曾是我的第二个家! 但这次不再是以运动员的身份出席, 而是以观众, 支持者的身份出席. 对许多人而言, 以观众, 支持者的身份出席观赛是一件不值一提之事, 亦不足为奇, 何以在此小题大作? 是的, 一点也不错! 但, 我支持的对象就是我当年的启蒙教练, 改写我生命历史的教练, 他也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的沙巴崇正中学田径精英队的魔鬼教练, 亦是曾经叱咤国内体坛的神奇教练, 钟永强师!

钟老师参赛? 是的, 钟老师此次复出首度亮相于Kejohanan Olahraga Masters Johor 2010, 此乃一分龄的宿将赛! 回想当初接到此消息时, 第一反应就是召集昔日队友拉队到场给予我们敬爱的教练打气, 支持! 是的, 一定要支持, 若非他当年的训练, 鼓励, 支持就没有今日的”崇正精英队历史”, 亦无今日精英队的深厚情谊. 所以, 非到场支持不可!

抵达运动场时看到一年不见的钟老师身材魁梧, 健硕的运动员身型, 更有着运动员应有的高昂斗志, 士气凛凛的站在跑道上, 是吾等人未曾见识过的钟老师, 好不威武啊! 在第一天的比赛里, 钟老师可是一口气摘下了三级跳及跳高二金, 为徒的可是打从心中佩服的无体投地. 在此祝福吾师明日摘下跳远第三金, 冠上“不老的三跳冠军”之美名.

最令人佩服的还是他那“适可而止”的体育精神. 这样说也许会让人难以理解, 体育精神不是斗志昂扬, 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精神吗? 哪可“适可而止”的呢? 这岂不是对立的? “适可而止”的体育精神与“高昂斗志”的体育精神在青少年时期也许是对立的, 但对于宿将运动员而言, 这绝不是对立的, 身体局限与状况可是要优先考虑. 要知道宿将运动员参赛的首要目的并非赢奖牌, 破纪录而是将参赛成为继续运动的动力, 何苦为了一场赛事而赔上了自己的身体呢! 钟老师就是很清楚明白此道理, 他在赢了奖牌后就不再追击超越局限的成绩, 比如说他在三级跳一跳成定局, 远远超越对手赢了奖牌后就不再继续跳. 在这个年纪, 我们又何苦为难自己的身体呢?

最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参赛的目的, 可真是相当伟大. 他是为了要锻炼更强健的体格来陪伴孩子各阶段的生命旅程; 此外, 他也希望借其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带动我们这一批“过去”及“过气”的运动员将埋藏多时的昔日高昂斗志挖掘出来运用在我们的岗位上及从事的领域中并互相的鼓励完成我们这一生的旅程; 并且将“不够, 还要”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是的, 我们这一代会过去, 但那震撼人心的不朽的高昂体育精神是应该无私无畏的传承下去, 让他们将之延续并发扬光大, 可真是意义重大深远.

钟老师的复出证明了不老的事实, 也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的再次教导我们适可而止及传棒的功课, 这是一辈子的功课. 且让我们向这位不老的钟老师看齐!

末了, 钟老师也透露他的心愿就是组“TTSS Elite Masters Club”, 在不久的将来师徒一起并肩作战, 一起参加宿将赛. 我昔日的战友们, 你听到了钟老师的呼唤吗?看看钟老师的一些比赛照片, 你我可真的没借口说,“我们老了, 已不复当年勇了!”. 我昔日的战友们, 是时候唤醒心中那沉睡已久的运动巨人了, 让我们再次批上战袍, 穿上封尘已旧的钉鞋, 踏进阔别已久的跑道, 放肆的奔驰其中! 可真的很期待我们再次的并肩作战, 将我们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年的画页涂上亮丽的色彩!

~ 将这一拙作献给永不言休的钟老师并与吾昔日战友共勉之 ~

笔于二零一零年五月十五日, 柔佛,新山

为什么送礼物会有附带条件?

昨晚在新闻”听到”某人大派送礼物, 糖果, 心想也许又可趁机向某人诈一笔吧! 岂知某人说, “… dengan syaratnya… “, 可真的被某人搞糊涂了! 一会说送礼物, 一会又列出收礼的附带条件! 为了求证, 赶紧到书架去拿字典, 辞典查一查, “赠送”, “礼物”, “gift”, “hadiah”等相关的字眼, 结果所得的答案都是类似的, 都没提到所谓的”附带条件”. 字典, 辞典的解释与我自幼所接受的教育都一样, 即是凡送礼都是大大方方的赠送, 从不会有附带条件的. 若有附带条件的, 那即不是赠送而是互相交换东西.

也许时代的变迁, 日新月异, 自幼所被教导的那套早已被淘汰了, 书架上的字典, 辞典也是时候更换置新了! 若果不是某人的”解释”及”论证”这”送礼”的”新定义”, 我们还朦胧不知此词汇的”新定义”! 收礼也要付出代价, 猜想昔日的”礼尚往来”之美德也被时代淘汰了! 各位仁兄, 乡亲父老们, 原来送礼也有附带条件噢, 收礼也要付出代价的噢, 不要以为收到礼物就是捡到宝也. 时代已变, 事过境迁, 今非昔比, 是否是时候在长久的沉睡当中苏醒起来呢?

笔于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五日

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

青蛙跳? 跳来跳去何时了…

从三零八迄今已两年多了, 马国的人民代议士也青蛙跳了两年多, 他们也真的好有体魄啊! 想必他们都时时的操练自己, 重复的做青蛙跳练习, 好在适当时机跳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如果马国的运动员有这种刻苦耐老、勤劳练习的精神, 马国的运动水平一定大大提高; 无奈的是, “wrong application”、“wrong object”…. 真的好纳闷. 为何近年来马国的东西、事情、政策、条例、称呼等样样都不对劲, 如一会说送礼物给人, 一会又说要接收礼物的那方用某物来交换那礼物; 一会说马国在九年内会破产, 一会又说要花八亿来建新的国会大厦; 一会说马国的最高统治者夫人称为最高元首后, 一会又说马国的首相夫人可称为第一夫人; 一会高喊一个马国, 一会又高喊“哥哥弟弟”站起来….

我等教育程度不高的马国子民识字不多, 见识不广, 连马国半步也未曾离开过的可真的很混淆, 由之前的半“betul”半“salah”被这么一搞, 变成很“salah”了, 也越来越糊涂了…

唉, 真的越来越糊涂了, 由原本的青蛙跳的话题一跳就跳去很“salah”的话题了, 也许已被“细菌感染”了….

言归正转, 谈青蛙跳…

话说回来, 早在八十年代马国的人民代议士就勤劳训练青蛙跳, 而且许多也已摇身一变成青蛙王子了, 在宫内过着悠闲写意的好日子, 有大茶饭吃, 不需为明天忧虑. 也因如此, 许多尚未变身的马国人民代议士正积极、勤劳的练习青蛙跳, 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跳出井外变身为青蛙王子. 尚记得八十年代就说要制定一套法令, 为要阻止这些不负责任的“青蛙跳”的行为, 可是一说就是二十多年, 吾等人也从天真无邪的青少年长成有资格投票的合格选民, 这“青蛙跳”的歪风非但没遏制, 反而越来越严重, 由东马吹到西马, 理由也越来越牵强. 举个例子, 最近的一跳, 理由是之前所属的政党没给予他经济支援让他在其选区中为民请命、服务, 因此他决定当个独行侠; 他亦特别声明, 其举并无牵涉他人的金钱支援而纯粹是其本身的个人意愿. 听起来可真得伟大清高, 事实是否如此, 除了天知之外, 只有其本人才知; 马国人民也很混淆, 当了独行侠的他难道有雄厚的资金来为民请命、服务吗?

马国的子民非常的清楚明白, 只要一天没有一条法令遏止“青蛙跳”的不负责任之行为, 这问题永远都会发生. 许多马国的人民心中都心存此疑问, 不负责任的人民代议士 = 不负责任的政府???? 若果马国政府稍微“体贴”其子民, 她应该在当务之急向立法机关提呈制定一套遏制青蛙跳的法令, 管制其国的人民代议士并给予其子民一个交代、安抚民心呀!

马国政府啊…你可知你的子民已不再愿意相信甜言蜜语, 他们只相信铁证如山的数据, 有法律效力的誓言; 你又可知你的子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耳朵是灵光的, 头脑是清醒的, 思维是清晰的, 你的一派胡言, 声东击西的小动作已很难混淆他们了. 若你不早日清醒过来, 还再自欺欺人, 到头来, 谁最“salah”? 切记,三零八可是铁一般的事实哦…


笔于二零一零年六月十七日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一位伟大的爸爸的心声 ~记在这感恩的季节~

一位上了年纪爸爸这样的说, 他没什么挂念, 只是比较不放心他的幺女, 也许是他遗传因子的问题, 因此在他么女的身上出现了些小遗憾; 只希望他年轻时打拼积蓄的一些小产业在他不在的日子能够足以让这孩子生活下去.

以上的这段父亲的心声是我在今早988的<<早点说马>>所听见的一位卢爸爸的心声、肺腑之言.

相信这位爸爸的挂念 – 放心不下孩子 – 是全天下爸爸们的挂念、挂虑. 想想,我家的爸爸亦是如此.

犹记得我第一次出门比赛, 那时已十三岁的我已晓得照顾、料理自己, 但爸爸却为我收拾行李, 准备足够换梳的衣物, 受伤时可涂抹的药膏、铁打酒等. 最记得还是他坚持我比赛的用品尤其是我的运动鞋、钉鞋、比赛的号码及运动的衣物一定要手提, 不可寄舱. 爸爸的这份“坚持”也成了我日后的一习惯, 也因他的“坚持”, 我出门的行李总比人多. 我虽不觉得麻烦, 但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有些怪怪的…直到有一次的比赛, 有些队友的行李没寄到时, 他们在担忧没比赛的用品该如何上场比赛的当儿, 我却省却这些担忧时, 顿时深深体会爸爸的用心良苦啊!

在我离乡背井出外升学的前夕, 不小心听到爸爸这样的对妈妈说,“这孩子不会煮饭, 现在要离家这么远, 不晓得她以后的三餐怎么办啊?” 殊不知说这话时, 他女儿可不是当年的十三岁的小丫头了, 而是去唸大学的大女孩了! 这一言道出他的忧虑、困扰, 也成了他女儿的一项“责任”及“使命”. 他的那份担忧, 迄今我仍深深感受到, 是一份挥也挥不掉的浓浓、温暖、窝心的父爱!!!!

与爸爸相处的点点滴滴相当多, 但往脑海的记忆一搜, 好像那些点点滴滴都是好久好久以前的“画面”, 我也离家好久好久了, 每一回都是匆匆的回, 匆匆的走, 实在好不孝呀! 随着爸爸的年纪增长, 我愈发担心爸爸的健康, 也很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在. 因离家相当远, 因此近年来, 我一天会与他老人家早晚各通一次电话, 免得抱撼终身啊! 每次的通电, 爸爸总是会问在那里, 吃饱了没. 是的, 老爸还是放心不下在他心目中永远长不大的小丫头!

在这父亲节来临的前夕, 在此对我亲爱的爸爸说一声, “爸, 父亲节快乐! 我永远爱您! 来, 亲一个…” 也祝全天下的爸爸父亲节快乐!

编末:-
主持<<早点说马>>的DJ小马当时听了那位卢爸爸的心声顿时不晓得如何回应, 接不下去, 我想我们每个在听这节目的听众也有此感, 一位伟大的爸爸的心声呀….

笔于二零一零年六月十四日

回应钟老师的呼吁(篇一) ~ 锦雯决定重新穿上封尘已久的运动鞋 ~


亲眼目睹钟老师的复出, 并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领悟一些“应用运动学”的道理, 锦雯心里很是争扎. 明知现在运动不再是为了那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最佳运动员的荣誉或是那永远破不完的记录, 而是为了保健及延年益寿. 但, 有些心理障碍实在很难克服的, 如一时调适不来的输不起心态、担心做不来的压力、身体状况应付不来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锦雯, 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信大部分的昔日战友亦相当明白她的“难处”. 当然,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些“过去”的运动员是在找借口多方推搪, 其实并非如此, 那种心情也许只有过来人才深深明白…

当同事邀锦雯一起参加马拉松赛时, 她的第一个反应也是本能反应, “NO”. 以前的她最不喜欢越野赛跑, 亦不喜欢气魄训练; 现在的她也许一百米也无法完成, 马拉松赛…这对她来说可是一件难如登天的“差事”, 免谈, 免谈…. 之后同事告知这马拉松赛有分距离的, 最长是42.2公里, 最短的乃5.3公里, 锦雯的心里开始出现两个声音, 心里的交战也因此开始了….

这马拉松赛也许是一个机会让她将那封尘已久的运动鞋重新拿出来穿. 是的, 就是一个机会…若没一个这样的机会, 就没有一个动力将那封尘已久的运动鞋的重新拿出来穿…

“好吧! 我就与你们一起参加5公里的…”, 这就是锦雯的决定. 她就这样毅然的作出决定, 决定她自己的一个机会. 她希望借这个机会将她失去已久的毅力、斗志、意志、气魄“通通”都找回来, 也希望藉此机会能找回那即将失去的健康及快乐.她也知道她这个参赛的决定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将任务完成, 毕竟5公里不是一个短的距离. 与其同时, 她也很清楚知道她需要的不只是体能的训练, 还有纪律的训练及时间管理的训练, 这三项的训练必须同时进行才能让她逐步逐步的朝着目标前进, 这亦是她过去的经验. 过去的训练有效是因为团队的精神, 教练的鞭策, 队友的鼓励, 家人、校方及同学等多方的支持; 今日她须孤军作战, 孤苦伶丁, 无依无靠, 可说是什么也没, 由零开始. 但, 侥幸的是她还有与昔日与队友共同奋斗的画面, 迄今仍萦绕在耳边的教练“喊叫声”及“不够, 还要”的精神陪伴. 希望这一战她能战胜自己, 不放弃的完成赛事, 诚如钟老师对她说的, “… Go for it, just complete the race, this is your first and foremost GOAL … build & train progressively!!” 她亦记得她老友, 昭豪, 对她说的, “要活着回来呀!”

此时此刻的锦雯实在好希望她昔日的战友们重新归队, 一起加入这训练的行列, 为的不再是那永远都追不完的荣誉而是追来追去都难追的健康. 她之所以重新穿上那封尘已久的运动鞋是为着要保持健康的身体来参加更多的精英队叙旧聚餐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 锦雯了解、领悟 “够了, 不要”并不能为她的健康带来好处, 而她正需要的是“不够, 还有”的心态及精神来继续保健. 为了自己, 为了心爱的家人, 她好希望大家从沉睡已久的“够了, 不要”的状态中苏醒过来! “不够, 还要”的精神不该只限于运动场上而是多方面的, 健康就是其中一环呀!

锦雯在此呼吁她的战友们赶紧从“够了, 不要”的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 免得后悔莫及呀!


~献此篇与昔日战友共勉之~

笔于二零一零年六月七日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Are we up to par?

If the legislature has no sufficient knowledge expertise and skills to pass enactments, are we up to par?
If the executive has no relevant experts and heart to carry out the entrusted functions, are we up to par?
If the judiciary has no competence and courage to impartially carry out its enforcement functions, are we up to par?
If the society has no consideration but cruel, are we up to par?

We claim that we are living in an advanced and developed society, having well-educated background, yet we are not considerate, conscienceless, have no relevant skills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carry out our functions, worst still, partiality exists everywhere, barbaric acts re-emerge, cruel and violent acts getting severe...We seem to have backslided while human rights are recognised and upheld at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e really need to give it a thought, are we up to par?

我的第一次


从星期四决定出席当天的审讯开始, 就开始献上了我数项的第一次, 别想歪哦, 且听我一一述说…

第一项, 生平第一次踏入回教法庭, 为客户拿回教法庭授权书(to obtain a Court Order). 但因没回教法庭的陈述权(locus standi), 只好交给回教法的律师去办. 我的出席只是纯粹确定案件的妥当, 若负责我方案件的回教法律师有疑问我可提供资料好让他可顺利完成任务, 我方亦可做下一步骤的事务, 可说是双方都得利啦! 岂知….就这样献上了我的第二项的第一次…

第二项, 乃生平最糟糕的一次法庭经验, 事因我的回教法律师在陈述书中少放了数项要点但其文件却有放在当中, 他有点毛了, 心想看着办吧, 脑子也开始想合法并行的通的鬼主意了. (真是岂有此理, 聘他还要自己出马, 天理何在!)

第三项, 生平第一次当上了”忍者”. 此话何解呢? 原来每一位出席回教法庭审讯的女性都必须戴头巾, 本尊的小头当然也不例外. 为了此事, 我呱哩呱叫了一整天, 何以将这样不合理的条规实行在非他教的人士上, 直呼天理何在!!!! 但, 最终还是”屈服”于它纵使心中有千万个不愿意, 只因不好节外生枝, 实是好无奈, 有种无语问苍天的感觉!!!!! 然而, 这种无奈的心情在进入审讯时变得更无奈, 亦是我当天的另一项第一次.

第四项, 第一次在审讯当中被法官大人问其做法是否正确. 被问及时, 确实有点”一脸错愕”及”措手不及”, 毕竟没想到大人会向律师以外的人发问啊! (想想也应有此可能性啦, 毕竟我们的审讯是在大人的办公室进行). 当然, 我也赶快回答, “Ya betul, Yang Arif”, 毕竟我方要的是那一纸授权书. 回想起来, 也许当时的我坐在大人面前”无所事事” 但其他人即我方律师, 法庭翻译员及大人正忙于做”数学题”而大人对我那”漠不关心”的态度不满才发问的吧! 此数学题是有关回教法遗产分配计算, 为了这”棘手”的计算法, 大人也放下大人架子, 亲手”执笔”做起数学题来啦! 其实我并非"无所事事", 只不过是他们又讲又算, 没集中精力在计算那”棘手”的数学题, 所以才迟迟算出答案来.

一个星期四下午就让我献上数项第一次, 可真的”宝贵”呀, 但好像无奈多于"宝贵"!

录于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五日